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颖岚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时不我待、奋勇争先的实干热情中不断突破自我,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追求更好、更高、更强。

创新发展,为中国博物馆注入动力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制度机制的创新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动力之源。国家文物局持续推进博物馆改革创新,不断优化体系布局和行业治理,指导了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数字助力繁星计划,开展了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遴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前期基础研究、博物馆文创开发试点成效评估等多项工作,推动了博物馆“专精特新”建设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大对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组织开展博物馆领域优秀案例征集推介系列活动,有力引导了中国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博物馆协会完成了第六次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启动了第五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通过提升评估定级的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突出运营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公益化,促进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以“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为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开启了新篇章。

《中国文物报》等行业媒体也进一步加强内外联动,持续推进“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等品牌活动,为努力建设世界文博强国的奋进者助威,为铸就文博辉煌的优胜者喝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创新,推动着中国博物馆不断奋进。各级博物馆不断修炼内功,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法人治理能力;规范藏品全流程管理,推进学术创新,建设研究型博物馆;发扬工匠精神,实施馆藏珍贵濒危脆弱文物保护修复和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保护,以科技护航馆藏文物。与此同时,通过“博物馆+”战略从“馆舍天地”进一步融入“大千世界”,不断跨界融合,持续破圈出彩,增强了博物馆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扩大了文博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博物馆在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方面发挥出显性成效,促进了协同创新、联动发展。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宣部、文旅部、教育部组织开展古籍类文物定级工作,并支持中国国家版本馆建设;由广东省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澳门博物馆等24家机构联合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闪亮亮相;作为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之一,河北将“深化京津冀中小博物馆协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等联合发起成立“长三角博物馆联盟”;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焕新归来。

文博学界也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与行业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博物馆与立德树人联动起来,在“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遗址博物馆与中华文明探源论坛”“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等学术会议上贡献才思与智慧。

协调发展,使中国博物馆发挥助力

中国博物馆在保持发展速度、总体规模稳健增长,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同时,一大批中小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以及高校博物馆、国有企业博物馆等开始走上特色化发展之路。中国博物馆继续聚焦行业发展的难点、热点,主动担当作为,通过以文兴旅,以文塑城,以文促农,以文铸魂,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文博人的力量。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紧扣时代脉搏,挖掘馆藏文物的内涵价值和时代意义,以博物馆之“美”涵养文化自信。新疆博物馆的“流动博物馆”和“四史主题流动展”,让新疆各民族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联合推出的“创新馆际合作模式,共同讲好党的七大故事”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辽宁省博物馆的构建展览叙事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获评国家文物局“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各地也积极探索博物馆与城市共生的“博物馆之城”协调发展路径。北京、西安等城市提早布局、因地施策,编制完成了既具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的“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山西大同、浙江绍兴等地也稳步推进探索实践,“博物馆之城”建设正在成为现代“都市圈”成长的重要文化动能。

博物馆还融入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在“长城主题游径”“长三角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大汉紫道”陕西文物主题游径中,博物馆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业态创新、文旅深度融合,丰富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博物馆的重要时代担当。山东、吉林、浙江等地的乡村博物馆建设稳健前行,根植于乡间的博物馆已成为乡土中国的重要文化枢纽和乡村振兴的文化内驱力。

中国的博物馆还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全国文物进出境展览103场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何尊”文创成为“中国—中亚峰会”的馈赠国礼,让世界了解“何以中国”;外国驻华使节走进河南博物院、中国陶瓷博物馆等,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参加首届“良渚论坛”的33国青年汉学家汇聚良渚博物院,认知中华的悠久文明。在第八届金砖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上,博物馆也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共同进步贡献着积极力量。

中国博物馆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也开始发力收效。“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西南博物馆联盟”“大运河博物馆联盟”等对于完善优化博物馆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促进全国博物馆均衡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总—分馆”制、对口帮扶、馆际协作等形式也通过细雨润物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中小博物馆的成长。

绿色发展,中国博物馆在不懈努力

聚焦新时代的更高要求,中国博物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公众服务等各个环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践行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博物馆界同仁围绕“绿色低碳节约能源资源”达成广泛共识,发出集体倡议。故宫博物院启动“零废弃博物馆”四年来,直接带动约3000位故宫工作人员、4万名导游、2100万人次观众加入共建绿色故宫的行动中,故宫也作为在迪拜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代表性案例,向世界展示中国博物馆的绿色低碳发展成果。苏州博物馆的“科技+精细化管理,赋能博物馆绿色低碳转型”入选“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以科技创新推动博物馆绿色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博物馆承担的“全国博物馆节能减排课题”,对博物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届博物馆青年论坛”的青年学者们也聚焦绿色发展理念等新热点话题,多维度研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博物馆展览新的生长点,体现出中国博物馆的时代担当。国家自然博物馆在2023年正式揭牌,新馆规划稳步推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家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共同家园——大自然的奇迹”展览,生动诠释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的“碳达峰 碳中和——浙江的担当与行动”,以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和案例展示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是国内博物馆较早面向公众开放的“双碳”主题展览。

在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博物馆界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这一主题,进一步探索博物馆促进低碳减排、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可持续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发展潜能。甘肃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杭州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与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发起“绿色博物馆”倡议,号召游客参与“随手低碳”行动;西安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等也与公益机构联合推出“这很绿色生活”系列宣传,将文物的历史文化知识与绿色环保元素叠加,引来了全社会的共鸣和点赞。

开放发展,为中国博物馆带来活力

中国博物馆张开胸怀,以自信昂扬的步伐融入社会发展大局,走进社区、走近公众,也进一步焕发出活力,激发出潜能。

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及时注入,使中国的博物馆萌生新绿。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通过新时代以来的考古新成果,展示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开放,用6000余件考古出土文物,全景式展现出绵延5000多年而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文化客厅和文化新地标;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将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及时回馈公众,彰显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时代主题。

藏品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也为博物馆增添了飞翔的翅膀。“中小博物馆数字助力繁星计划”正式启动,全国100家首批试点单位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与数字化传播方式;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成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入选“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向世界展示传播深厚的中华文明和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优秀成果。

中国的博物馆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走出物理与心理的“围墙”,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当代人的生活。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是博物馆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大阅兵”,这些基于馆藏文物内涵的文创产品,既有益智类玩具、考古盲盒、教育体验盒、手办玩偶,也有户外用品等新品类,古代的文化被赋予了现代审美与功能而“活”起来,其中部分文创更是被选为外事礼品,成为对外交往的亮丽名片。中国文物报社、抖音主办的“在博物馆遇见美好生活·博物馆文创新品推广周”,共有62家博物馆参与,活动总曝光量3亿,话题“#在博物馆遇见美好生活”播放量达1.5亿。博物馆文创以鲜活载体传承中华文明,推进新国风、新国潮、新国粹振兴,引领新国创、新国产、新国货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放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共享发展,让中国博物馆收获聚力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丰富的文化供给。中国博物馆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更优更便捷的公共服务,使社会公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过去的一年,国家文物局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成功举办了第15届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组织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活动,得到了全国各级有关部门和文博单位的积极响应,100项主题展览入选推介名单;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浙江省委、省政府主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参观总人数近400万,成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象级”展览;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文物的学术性以大众化的方式展示出来,精心打造面向海内外的大型主题展览“汉字”巡展,架起了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知中国文化的沟通桥梁;西藏博物馆举办的馆藏古籍保护展,促进了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让古籍“活起来”。

博物馆也成为文化旅游的新热点,假期的优先“打卡地”,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12.4亿人次。民众在博物馆里度中秋、过大年,品味中华传统文化,迎新年、庆国庆,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博物馆“全国热搜”、展览“月度排名榜”,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vlog探馆日记,使博物馆持续火爆“出圈”,不断推高公众热潮。针对暑期观众客流激增,国家文物局及时下发指导通知,公安部联手协力,各地博物馆创新思路,“以需定供”精准对接公众需求,真操实练切实解决“一票难求”。沈阳故宫博物院、兰州9家市属博物馆等推出“周一不闭馆”措施;山东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延长开放时间,加大志愿服务力度;杭州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实行分类错时开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实行线上分时预约,并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南京博物院在保障文物安全和参观舒适度的前提下,上调参观人数限额。各地也积极推进新馆建设,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等迎势而上,应时而生。文博人用敬业无私的奉献、只争朝夕的干劲回报社会的关注与公众的热情。

为了呈现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各地博物馆也苦练内功。“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得到了积极响应和踊跃申报,从115个项目优中选优的精品力作引领着中国博物馆不断提升展陈水平。在国家文物局的规范和引导下,博物馆也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四川博物院推出乐享暑期服务,济南市博物馆等开展导游讲解考核,故宫博物院成立无障碍志愿服务队,山西博物院开展“博物馆里的老年大学”,与“银发族”情感共振。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博物馆不断探索公众教育的多种形式类型。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我来金沙讲堂课”创新教学样态,开阔了学生视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寻·溯’汉人足迹”研学项目,让青少年沉浸式体验汉文化的风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研习营和培训班等形式开展深度研学游。“跟着国宝去研学”“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了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也在持续探索潜能,向共享发展的更深维度延伸。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舞台剧《盛世欢歌》,使馆藏明星文物东汉击鼓说唱俑在国博的剧场上“活”了;热播的《何以中国》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纪录片素材也将反哺展览教育,实现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双向奔赴。

骏马自知前程远,不待扬鞭自奋蹄。中国博物馆走过的一个个金色足迹,将成为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攀登阶梯,也必将汇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生机勃勃的“博物馆力量”。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