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涌现的胶东乳娘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琇杰

在烟台山下的胶东革命纪念馆,陈列着许多革命文物,其中有两顶不起眼的童帽,说明词为“抗战时期胶东育儿所幼儿所戴的虎头帽”。这些看似普通的文物,见证了当年那段难忘的历史。在战争年代,胶东大地有这么一群乳娘,用朴实无私的行动,哺育了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image.png

1941年冬天,全国抗战形势处于艰难时期,敌人对各抗日根据地加紧扫荡、蚕食,原本安定的根据地形势逐渐恶化。由于形势紧张,我抗日部队和党政机关经常需要转移,不少干部年幼的孩子无法随身带养。为此,中共胶东行署和胶东妇联联合筹办了一个托幼机构——胶东医院育儿所,收养无法随军的党、政、军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

1942年4至5月,该所从荣成县沟曹家村转移到后方牟海县东凤凰崖村,7月改为胶东育儿所,9月又迁至田家村。每到一地,当地都派出武装民兵保护育儿所。

育儿所的孩子大部分是正在吃奶的乳儿,如何在艰难的环境里喂养他们,是个很大的难题。当时老百姓把八路军、共产党抗日政府机关队伍中的孩子都统称为“八路军的孩子”。在当地各村的发动下,有能力的母亲纷纷前去领养八路军的孩子。为了方便和隐蔽,孩子随乳母分散在农户中居住,称乳母“妈妈”。这些无私朴实的“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孩子,用生命保护着他们健康成长。

以命护乳儿

1942年9月,乳娘姜明真,毅然给自己刚满8个月的孩子提前断奶,接过了刚两个月的福星。她说:“孩子的爹妈都在前方打鬼子,咱给他们哺养孩子也是为抗日尽点力。”

两个月以后,遇上日寇扫荡,姜明真和婆婆带着福星和儿子藏到山洞里。10个月大的儿子看到福星吃奶哭闹起来,为避免暴露目标,她让婆婆照顾福星,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另一个山洞里。她刚返回福星藏身的山洞,敌机就开始轰炸,她把福星搂在怀里紧紧地护着。儿子凄惨的哭声传来,她强忍悲痛劝阻要出去的婆婆:“妈,你千万别出去,要是被鬼子发现了,不光是你,就连福星的性命也难保了。”婆婆只好噙着眼泪咬牙坚持。鬼子撤走后,姜明真和婆婆赶紧跑去看儿子。洞口已被炸塌,她悲痛欲绝,颤抖着手扒开山洞,孩子的嘴角流着血,手脚鲜血淋漓,奄奄一息。因为在轰炸中受了伤,孩子回家没几天就不幸离世。还有一次,日军搜到她们藏身的山洞附近,姜明真的一个儿子突然哭起来,怕被鬼子发现,她用力捂住儿子的嘴。因为窒息和受到惊吓,不久这个孩子也夭折。

姜明真忍着悲痛告诫自己:“这是敌人欠下的血债。”她把母爱倾注在福星身上,喂养到3岁,将一个健康的孩子交给了他的父母。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姜明真先后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没有一个伤亡,而她自己的6个孩子却因为缺乏营养、照顾不周而夭折了4个,令人唏嘘不已。

输血救乳儿

田家村的矫月志,在儿子田瑞荣出生不久就抱养了一个八路军的女儿“生儿”一起喂养。每次喂奶,矫月志都先让“生儿”吃,再给自己的儿子吃。“生儿”比儿子大6个月,面黄肌瘦、总爱哭闹,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起色。矫月志抱着他到村里的胶东育儿所找医生查看。经诊断,“生儿”患有严重贫血,需要马上输血。矫月志二话不说,伸出自己的胳膊,要求医生抽她的血。一天、两天……一直输了20多天,“生儿”的面色才刚刚泛红。大夫怕她吃不消,劝她说:“大姐,你先养养吧,等有了血源再说。”矫月志死活不肯:“那得等到啥时候,生儿会没命的。”又连续给他输了20天血,孩子的身体明显好转了,矫月志却好几次昏倒在炕上。

精心照料了“生儿”8个月后,孩子被送走了。在第二个儿子出生不久,矫月志又从育儿所抱养了一个名叫“东明”的乳儿继续喂养。

舍亲生保乳儿

抗战最艰难时期,农户家里都很困难,当弱小的“远落”送到乳娘肖国英手上时,出生才仅仅12天,她二话没说就担起了这个责任。为了照顾好“远落”,肖国英不仅用自己的奶水喂养他,家里的鸡蛋等营养食品也都先喂给他。

一次躲避日军扫荡,肖国英一手抱着“远落”,另一只手拽着女儿,朝挖好的山洞拼命跑去。跑到半路,女儿累得跑不动了,坐在地上直哭。情急之下,肖国英狠下心,把女儿藏在草丛里,自己抱着小“远落”跑上山。鬼子走后,肖国英急忙找到女儿藏身之处,扒开杂草,看到女儿嘴里嚼着野菜,浑身瑟瑟发抖。因为那个晚上哭了一夜,女儿留下了终生哮喘的病根,这令肖国英感到无比愧疚。女儿倒是非常理解母亲:“要是把八路军孩子撂下,俺娘良心上过不去。”

“远落”在肖国英家生活了三年。抗战胜利后,3岁的“远落”被亲生父亲接走。

东凤凰崖村的初连英,1942年已经有两个孩子,小的孩子正在哺乳期。当听到有些女同志为了早日返回前线,把吃奶的孩子送到育儿所的消息时,她主动到育儿所抱回一个叫“爱国”的孩子喂养。有人问她:“你的孩子那么小,断了奶行吗?”初连英说:“爱国的爹妈为了咱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舍得扔下亲骨肉,我给她们带带孩子,自己的孩子吃点苦算什么?”

乳娘初典英,为了把乳汁留给乳儿“八一”吃,每次都先用芋头把自己的孩子喂饱,再给“八一”喂奶……在这段苦难的岁月里,乳娘们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过亲生。

1942年冬,日军包围乳山马石山地区进行扫荡,育儿所的乳娘和20多个乳儿被围。危急关头,乳娘们大义凛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在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她们抱着孩子冲出了包围,保育员张敬芝不幸牺牲,育儿所孩子们无一伤亡。

乳娘倪占芝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孩子的父母在战场上为国家流血为老百姓拼命,俺为他们养个孩子真算不上什么,不好好对待孩子,能对得起他们吗?”

胶东育儿所多次被迫迁徙,但收养的乳儿却越来越多,这样大规模的哺育革命后代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罕见的。那时她们接过这些“八路军的孩子”,不讲任何条件,就担起沉甸甸的责任。她们待乳儿胜过亲生骨肉,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孩子、用辛勤的汗水呵护孩子,在病魔危险前挺身而出,在面临生死大难的时候,胶东乳娘们义无反顾地以命相助,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责任担当,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生命传奇。在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残酷的扫荡中,胶东育儿所的乳儿无一伤亡。胶东乳娘,用母爱创造了人间奇迹。她们这种超越亲情的付出,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是对革命事业的郑重承诺,是对革命后代的无私大爱。

这群伟大的乳娘不仅体现了胶东人民与共产党的鱼水情深、水乳交融,更体现了血浓于水、血肉相连的骨肉亲情。这种骨肉亲情,来自胶东人民对共产党的热爱,他们相信党,真心实意追随党,发自内心的真诚拥戴党,为党的事业无私地奉献着。

胶东乳娘,不是亲娘,胜过亲娘。她们用生命和鲜血,为革命后代打造了温暖襁褓,让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用最朴实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诠释了信念坚定,一心向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信守承诺,不畏牺牲的胶东乳娘精神。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