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华章:策展视角下的历史与文化融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游恺

中国古建筑自史前时期萌芽,在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以土木结构为主、个性独特的建筑体系,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山西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自唐至清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完整地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采。这些魅力独特的古代建筑凝聚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像一部部木石刻就的史书,供今人学习、瞻仰、继承。山西博物院“土木华章”展览撷取山西古代建筑中的精华,展现中国建筑艺术波澜起伏的历史及蕴藏其中的文化精神。

展览概述

山西现存古代木构建筑时代绵长,序列完整,种类丰富,以木构为梁架,土坯、砖石为围护,像一页页鲜活的史书,故而以“土木华章”作为展厅的名称。作为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中的重要一员,原“土木华章”展览将山西古建解构为4个类别:木构、壁画、彩塑、琉璃。在每个类别中分别以建筑模型、寺观壁画长廊、庙观彩塑、明清琉璃为展示主项。经过十余年的展陈,逐步完善且深受观众好评。但囿于当时条件,有些文物的解读未能尽善尽美;有些新的考古发现和馆藏需要补充;有些展项的展示方式需要重新设计。自2020年起,“晋魂”基本陈列改造项目陆续进行,整个项目分三期完成,“土木华章”展厅被安排在第三期进行。

山西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全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存木构建筑2.8万余处,其中元代以前的早期建筑占据全国数量的70%以上。样本材料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庙宇、道观、衙署、门楼、桥梁等不同建筑类型百花齐放;彩塑、壁画、琉璃、匾额、木雕等古建附属物丰富多彩,如何将这些丰厚且驳杂的信息汇集于一个展览,如何在内容与形式突破窠臼的同时致敬经典,是亟需完成的任务。此次改陈决定打破原有的框架结构,以更加鲜明的时间顺序展现山西古建,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古代建筑的发展规律,还能如画卷一般逐步展示不同时代山西古建的特点及风采。改陈后的“土木华章”以山西古建筑和古建内的附属文物为主线,通过整体融合的方式,展现了山西土木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展览分为“早期营建”“大唐遗构”“千年法式”“精工华筑”四个单元,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不同历史时期山西建筑的独特魅力。

image.png

内容设计理念

因为古建筑不可移动的特殊性,展陈内容以馆藏资源为根本,辅之以山西重要古建木构模型及多媒体展项。根据古建筑发展规律及在山西的保存情况,展览各单元分别对应史前至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每个期段分明暗两条展陈线索,暗线为“历史叙事线”,讲述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与阶段特征;“明线”为展示线,旨在对山西重要古代建筑文化进行巡礼,包括唐代的佛光寺东大殿,辽宋金时期的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崇福寺弥陀殿,元代的永乐宫,明代的悬空寺等不同时期山西地区保存的重要古代木构建筑遗存。

在“早期营建”单元的“史前建筑”版块中,增加了天峰坪遗址出土的门轴石。天峰坪遗址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小型石砌台城。城址位于从坡地转向河前面的梁峁之上,采石筑台,砌建寨墙,是河套地区较先兴起的一批石城之一。通过这件文物的展示,讲述山西地区的史前先民们因地制宜构筑石城建筑的特殊模式。在“北朝建筑”版块中增加了九原岗北朝门楼图。图中的屋顶、鸱尾、瓦饰等在许多文化遗存中均有发现。图中的门楼建筑的檐柱采用了双柱并立的结构。柱头上各置有斗拱。斗拱的栌斗呈皿斗状,向外斜出两跳,两檐柱并立组成两组方向相反的斜拱。这些木构图像补充了北朝建筑向隋唐时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不仅为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中国建筑史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为了突出“建筑”主题,展陈内容在原有展览的基础上去掉了部分寺观神像及琉璃供器,新增了大魏兴和二年造空心砖、唐代琉璃兽面纹瓦当、宋代彩釉琉璃塔、阳泉东村元代仿木构砖雕壁画、“圣母朝会图”寺观壁画及明清时期众多精品琉璃建筑构件为展品。

形式设计理念

展览的形式设计理念在于将山西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艺术及技术融为一体,既呈现了历史厚重感又富有现代创新精神的展陈效果。为体现不同时期山西地区木构建筑的技术内涵,增设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斗拱1:1比例模型、应县木塔剖面结构、华严寺楼阁式壁藏经橱、崇福寺弥陀殿门扇、净土寺大雄宝殿天宫楼阁藻井、永乐宫整体布局等模型展项。许多文物在展示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精心设计的展示手法,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山西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宋代彩釉琉璃塔本为明器,自上而下为八角攒尖顶的楼阁、宝球、莲花须弥座和双层圆形底座。整件器物胎质细腻,工艺精湛,施黄、褐、绿三色釉。琉璃塔上层凭栏及八角攒尖塔顶形制与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中所绘佛塔形象极为相似,实物与图像的结合为我们了解宋金时期佛塔建筑结构提供了更充分的资料。元代永乐宫琉璃香炉为此次改陈中保留不多的琉璃供器,其口沿一周刻有“时至正二年(1343年)壬午季秋中元日十方大纯阳万寿宫□□□□人等置香鼎一□□□□氏待诏任玉逵”铭文题记,为永乐宫众多琉璃制品仅存的年代题记。在香炉的环境背景展陈中,复刻了永乐宫沥粉贴金的作法,绘制了三清殿中所绘制的香炉造型以作为共同展示。除此之外优化了宋绍祖石椁展陈方式,一定程度再现了考古发现时石椁的样貌;优化了汾阳太符观星宿像等文物的展陈环境,复刻了太符观玉皇殿供养神像的环境,力求在致敬经典的基础上给予观众更多身临其境的感受。

image.png

image.png

展陈布局与展示手法

以时间轴为主线,展览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荟萃一堂。通过分割、设置墙体,在保证内容连贯性的同时,将展厅内部设置为“相对独立”的空间,在每个空间内以重点展项为核心,排布此阶段的古建筑发展特征及重要文化遗存。在每个“展示空间”中,更需要精心准备过渡环节。第一、二单元衔接部分使用了开放式的转角,九原岗北朝门楼图与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斗拱1:1比例模型两组较大的展项对应分布,使观众可以对北朝至唐时期斗拱结构的精细化发展一目了然。辽宋时期的过渡以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楼阁型壁藏经橱作衔接,“天宫拱桥”既是对辽代建筑的补充展示,更开启了下一个重点展项——晋祠圣母殿的引导。以崇福寺弥陀殿木格门扇作为金代建筑展示的通道过渡,让观众在打开金代门窗装饰艺术的同时,抬头即可看到顶部净土寺大雄宝殿平綦中的天宫楼阁,体会更多的宋金建筑中繁缛华丽的装饰技艺。此外,展厅中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漆雕本为原“土木华章”序厅装饰,展陈多年已成为山西博物院艺术序列展厅的标志,在这幅略显老旧的展项上增设了互动多媒灯光指示设备,不仅增加了对壁画内容的解读,更让这幅“旧藏”重获新生,让人们重新认识山西宋金时期精妙的宫廷殿阁画面。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进入“总结”的阶段,不同时期的斗拱独立展示,展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历程,在此设置互动木构榫卯多媒体展项,让观众参与和体验部分建筑技术,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

策展心路

展览工作繁重而驳杂,木构模型需要同制作厂商从敲定图纸到细节整改逐步对接;文本编写需要逐字逐句进行推敲;展示文物需要逐个进行保养、修复以满足展示需求;制作施工更是需要从材质到效果反复考量。一个展览的成功需要全体项目组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其他部门的通力配合。展览策划从一开始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山西省古建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在不足800平方米的空间内将包罗万象的山西古建以清晰、系统的脉络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兼具观众科普、艺术欣赏、社会教育等功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其实最终拿出这样一份“作业”的同时,我们清楚其中还有很多缺憾,仍然有许多山西古建的精彩之处没能呈现给观众。面对广大观众和业界同行的考核,不断精进,力求让“土木华章”以更美好的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

(撰文:游恺)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