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博物馆的龙图案文物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常聪利

2024年是甲辰龙年,在历史长河中,中国龙以神秘的东方意蕴,衍化出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承载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它纵贯古今、跨越时空,将五洲四海的炎黄子孙凝聚在一起。中国龙的概念源自远古的图腾崇拜,据文物专家考古研究发现,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从上古神话到商周时期,人们相信自己的祖先是龙。《史记》记载,炎帝神农氏有“龙颜”,黄帝也有“龙颜”。从商周时起,龙被赋予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成为中国神话和传说中的主角之一。自秦汉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不断把龙与帝王、圣人联系起来,龙也成了帝王的标志。

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融合了马、狗、鱼、鸟、鹿、蛇等特征,可称之为四不像。龙有着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的能力,于是也被注定其非凡寓意,权利和地位、出人头地、精神气概、富贵吉祥。在巩义市博物馆里珍藏着几件龙图案文物,其造型精美,内涵厚重,备受游客青睐,在龙年成为众多文物中的亮点。

盘龙石砚(图1) 西晋,通高11.5厘米,砚径19厘米,盖径15.5厘米。1988年于巩义市芝田二电厂晋墓出土。

image.png

石砚分砚座和盖两个部分,砚盖为斗笠形,采用透雕技法制成二龙缠绕盘曲图案,巧妙地形成盖纽,四面以菱形纹为底,盖沿阴刻弦纹,砚底为倒圆台,砚面精磨凹陷。整个砚台采用了高浮雕、透雕、阴刻等多种雕刻技艺,雕刻精美、构思巧妙、技艺高超。盘龙石砚出土时曾经在我国香港《大公报》上刊载,高超精致的雕刻技法,遒劲有力的双龙造型,引发公众关注。

白瓷双龙尊(图2) 唐,高40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0厘米,腹径22厘米。1993年于巩义市食品公司唐墓出土。

image.png

该尊盘口、细颈、溜肩、深腹、腹部下收,在口沿至肩部两侧附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龙口衔尊沿,龙头、龙角、龙须刻画清晰,龙身卷曲成月牙状形成耳,平底,通身施白釉,釉色泛青,有橘皮纹,灰白胎。这件白瓷双龙尊出土于巩义窑址。

巩义窑址烧造时代起源于隋代,盛行于唐,到宋、金逐渐衰落,主要烧制有白瓷、唐三彩、黑瓷、青瓷等。巩义窑址是对河南省巩义市东约5公里的白河两岸一系列瓷窑址的统称,这一带沿白河两岸分布的水地河村、白河村、铁匠炉村、大黄冶村、小黄冶村都发现了瓷窑址,其中最早被发现的是位于白河下游大、小黄冶村的唐三彩窑址,2001年,黄冶三彩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再度将白河两岸分布的其他窑址一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黄冶三彩窑址合并,更名为巩义窑址。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河南府“开元中河南供白瓷”。巩义唐代隶属河南府,当时在府管26县中,只有巩义生产白瓷。近年来,在西安唐大明宫的发掘现场发现有巩义窑的白瓷,说明当时巩义窑的精品白瓷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宫,展现了巩义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智慧。

棕釉双龙尊(图3) 唐,高37.5厘米,通耳宽18厘米,底径11.5厘米。1995年于巩义市铝厂唐墓出土。

image.png

该尊盘口、细颈、溜肩、鼓腹、腹下收、平底。颈部一道阳刻弦纹,在口沿至肩部两侧附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龙口衔尊沿,龙头刻画清晰,龙身卷曲呈月牙状形成双耳,有三扁圆形装饰。尊施棕釉,施釉不及底,流釉现象明显,灰白胎。尊造型逼真,生动传神。

这件棕釉双龙尊出自巩义黄冶三彩窑址(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巩义窑址)。1957年,考古专家冯先铭为巩义唐三彩题词:斑驳灿烂、变化无穷。充分赞扬了巩义唐三彩精湛的生产技艺和高超的上釉技法。目前,巩义三彩窑址是我国发现较早、规模较大、生产唐三彩水平较高的窑址。

双龙银镯(图4) 清,长23厘米,宽1厘米。1990年于巩义市康店镇叶岭村采集。

image.png

银器最早出现在商代,到了清代其制作水平达到顶峰。巩义市博物馆珍藏的这对清代双龙银镯,光洁闪亮,给人以高雅、清新的感觉,整体造型为圆柱长条形,子母扣,戴在手腕上时方便取下,一端为龙形,通体银绞丝。整个银镯精巧庄重,做工细腻,线条流畅,龙的造型栩栩如生,尽显工艺之精湛,白银的色泽闪耀着柔和的光芒。它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主人身份和品位的体现。明清时期,双龙银镯非常流行,两条龙相对,护佑平安,寓意祥瑞。

这对双龙银镯来自巩义市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庄园是明清年间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兴盛400多年,传承十三代。除此之外,在巩义市博物馆里还珍藏着一些康家当年的生活用品,包括砚台、瓷器、锡器、玉器、银器等,都制作精良,造型精美。

从巩义市博物馆的龙图案文物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龙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印证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反映了人们对龙的喜爱和推崇。文物会说话,让我们听到了来自古代的信息,有趣、精彩、奇妙。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