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朱光华 周通 郑清森 岳洪彬 袁广阔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0公里的苗桥镇曹楼村,遗址地处豫东平原,地势平坦,北临睢水故道。2022年永城市文物局对该遗址进行勘探,初步判断遗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400米,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2023年4至11月,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王庄遗址展开正式考古发掘,同时对该遗址进行系统勘探。截至目前考古工作已取得丰硕成果:

考古勘探成果  在以往勘探的基础上,2023年对王庄遗址的核心区进行了密集钻探,最为重要的是在王庄遗址墓葬区外围发现一座环壕设施。环壕总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50米,方向约10度,总面积80000平方米;壕沟一般宽度在15至35米之间,东北角宽度超过50米并在北侧分出双重壕沟,壕沟开口距现今地表3.5米,壕沟沟底最深处距现今地表5.1米;壕沟北侧外壕正中与东南角均向外延伸,推测可能分别为环壕进出水口所在。

钻探所见壕沟填土包含物主要有动物骨骼与大汶口文化陶片等,未见晚期遗物,据调查以往重要遗物的出土地点均在环壕内,发掘揭露的大汶口文化墓地则在环壕内中部偏东,据此推断环壕的年代应大体与大汶口文化墓地同时,此外钻探表明壕沟以外仍有文化层分布,可以推测整个遗址的面积可达十几万平方米或者更大。  

考古发掘成果  本年度王庄遗址发掘总面积350平方米,发掘区包括村南(Ⅲ区)、村中(Ⅳ区)两部分。

遗址Ⅲ区包括四个阶段的地层堆积:现代层、明清层、唐宋层、东周层,Ⅲ区目前发现并清理东周墓22座、宋墓1座,灰坑24个、灰沟1条。东周墓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多数南北向,少数东西向,皆为单人一次葬,部分墓葬有棺灰,葬式多仰身直肢,少数侧身屈肢,部分墓葬墓主骨骼不完整,一般随葬陶器2至4件,包括鼎、鬲、罐、豆、盆、盂等。灰坑数量较多,其中ⅢH1出土一件完整的麋鹿角及部分头骨。Ⅲ区发掘清理宋墓1座,该墓墓室系用板瓦垒筑而成,人骨保存完整,出土棺钉数枚及唐宋铜钱59枚。

遗址Ⅳ区包括五个阶段的地层堆积:现代层、明清层、唐宋层、东周层、大汶口文化层。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墓地,Ⅳ区在约一百平方米的范围内目前已发现集中分布的大汶口文化墓葬12座,从晚期灰坑断面亦可看到部分大汶口文化墓葬出露的迹象,因此可以判断这里的墓葬总数不止于此。这批墓葬皆为竖穴土坑墓,墓室东西向,墓主头向东,除ⅣM3为三个合葬墓以外余皆单人葬,单人葬多为侧身葬式,墓主偏居墓室北侧,多墓葬数随葬品丰富,包括玉、石、骨、陶器等器类,其中部分陶器火候较低,陶质偏软。

image.png

ⅣM3是王庄遗址目前所见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为丰富的大汶口文化墓葬。该墓为三人合葬墓,墓室分南、北两部分,其中北侧两具人骨仰身直肢,南侧一具侧身直肢,头向均略偏东南,墓室东部被东周灰坑H9打破,三具骨架头骨均缺失。墓口东西2.35米,南北3.38米,现存深约0.6米。随葬玉石器20余件,其中在人骨颈、腹、腿部分别发现玉瑗、玉镯、玉璧、玉坠、绿松石饰等,墓室中部偏西发现成组石圭。随葬陶器60余件,其中包括带兽首装饰的陶鬶、单把杯、背壶、鼎、罐、豆等,分别置于北侧二层台上与墓室中部。

image.png

大汶口墓葬ⅣM3 出土陶鬶

ⅣM4为竖穴土坑墓,墓口东西2.54米,南北1.3米,深0.3米,墓室西北角被东周灰坑H5打破,该墓发现人骨一具,侧身直肢,整体偏居墓室北侧。随葬玉石器34件,其中包括墓主颈部发现的一套项饰,由27件玉串珠、2件绿松石饰与1件玉璜组成,此外墓主头顶置石圭1件,颅骨左侧有绿松石饰1件。随葬陶器30余件,东西向呈三列置于墓室中南部,器类包括带盖的瓦足鼎、红陶鼎、背壶、罐、豆、器盖、盆、缽等。

ⅣM6为竖穴土坑墓,墓口长2.65米,宽1.26米,深约0.3米,发现人骨一具,位于墓室北侧,侧身直肢。墓主头骨附近随葬一组面饰,由23件玉器或绿松石片组成,形似玉覆面,墓主左手佩带一组腕饰,由14件玉串珠组成。墓主手臂部与腰部分别有1件大型动物牙齿,保存状况不佳。由于墓室南部被东周灰坑H11打破,部分陶器随葬较为破碎,总体数量20多件,器类包括背壶、贯耳壶、盆、豆、器盖等。

ⅣM8为竖穴土坑墓,墓口长2.56米,宽1.25米,墓室西侧与南侧西半部较高,似为熟土二层台,单人侧身直肢葬,墓主位于墓室北侧。随葬玉石器6件,骨器10余件,墓主头骨左右两侧分别有玉璧、穿孔玉器1件,墓主左手附近置玉钺1件,右手执环首骨刀1件,墓主右臂部发现大型兽牙、獐牙各1件,墓室中部偏西发现石圭2件与经过切割的猪牙3件。随葬陶器约40余件,东西向四列陈设于墓室底部,器类包括背壶、缽、豆、鼎、罐、器盖等,其中一件红陶背壶体型瘦高,盘口直腹平底,器型上半部形似制小口尖底瓶,较为特别。

认识与收获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是此类遗存在商丘地区的首次发现,该遗址的发掘对揭示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探讨中原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首先,王庄大汶口文化聚落延续时间较长,聚落等级较高。据陶器形态判断该遗址早期墓地年代总体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墓葬所见多组叠压打破现象表明墓地使用了较长时期。遗址发现环壕设施以及大型墓葬,出土大量的玉器、绿松石、石圭等随葬品,可见该遗址为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高等级聚落。

image.png

其次,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礼制内涵,并折射出显著的社会分化。遗址ⅣM6出土“玉覆面”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较早出现的组合葬玉形式,并具有显著的礼仪性质;遗址多座墓葬均出土石圭,并且此类遗存数量与墓葬的规模成正比,同时墓葬随葬品的丰富程度与墓室规模高度相关,由此表明该遗址所代表的史前社会已具有一定的礼制规范并发生了显著的等级分化。

第三,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叠葬制”是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最为独特的葬俗。遗址发掘所见墓葬间存在多组打破关系,但不同寻常的是这些相互打破的墓葬均存在“墓室高度重合、上下距离贴近、随葬品堆放无清晰界限”等特征,即同组墓葬东西轴线相近,上下层墓葬人骨有些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同时上下层墓葬垂直距离只有十几厘米,此外上下层墓葬的随葬品无间隔堆叠,有时较难判断所属。我们推测同组墓葬间墓主或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目前已提取部分墓葬的古DNA样本送检,具体结论尚需分析证实。

第四,初步研究表明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可能代表着一个新的大汶口文化地方类型。王庄遗址史前文化总体来看属于大汶口文化系统,同时器物群中可见来自南方地区崧泽文化的贯耳壶,以及受中原仰韶文化影响的网格纹彩绘陶,但其地域性特征也十分显著,表现在墓葬以实用器随葬,单人葬多侧身直肢,墓主偏居于墓室北侧,这里出土的瘦长体背壶、带兽面装饰的陶鬶等都不见于大汶口文化的其他类型。(首都师范大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执笔:朱光华 周通 郑清森 岳洪彬 袁广阔)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