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府博物馆:融荣共生的北疆历史文化名片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吴红波

自古以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清代实行的满蒙联姻政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以满、蒙、汉为主的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该地区现仍较为完整地保存有一处展示满蒙联姻、北疆开发、民族交融的重要历史文化载体——公主府博物馆。它是研究清代北部边疆地区建筑及其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也是边疆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共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见证。

image.png

数字里的公主府

1座皇家府邸,1位清代公主,2个少数民族,4通汉文碑刻,共同诠释了北疆大地上的满蒙联姻史,边疆开发史和民族融合史。

和硕恪靖公主府,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康熙皇帝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扎萨克多罗郡王敦多布多尔济所建府邸,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公主府邸,有着“西出京城第一府”的美誉。

和硕恪靖公主,康熙皇帝第六女,按宫中排序实为第四女,故称四公主,生于康熙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母亲是贵人郭络罗氏,由姨妈宜妃抚养长大,深受康熙帝宠爱。康熙三十年(公主12岁),受封和硕公主,康熙四十五年(公主27岁),受封恪靖公主,雍正元年(公主44岁),晋封固伦恪靖公主。

满蒙联姻是清朝奉行的基本国策,也是其民族政策之一。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将恪靖公主遣嫁漠北,开启了与喀尔喀蒙古的联姻。通过姻亲,促成了以满、蒙、汉为主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这些联姻的公主,如同和平的使者、文化的传播者,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篇章。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现存和硕恪靖公主碑刻4通。“四公主德政碑记”是公主治理边疆开发的纪实。在清水河居住期间,公主招民垦种、兴修水利,用人唯贤,体恤民情,察民间之疾苦,深受当地百姓拥戴。这段边疆开发史,是清代汉族入居清水河县地方的实物依据,也是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见证。

image.png

公主府里的北疆文化

自建成之日起,公主府就汇聚了以满、蒙、汉为主的多民族,形成了在疆域、历史、文化、精神方面的共同历史认知,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在这里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得以塑造和强化。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互动格局得以建立和巩固。

公主府博物馆依托公主府邸而建,是研究北疆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硕恪靖公主与漠北喀尔喀蒙古联姻,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互动交融,成为推动历史不断演进的重要力量。公主府博物馆着力构建满蒙联姻知识图谱,以联姻公主、联姻谱系、民俗风情、建筑特征、典型文物、人物故事等的点面联结,以网状知识结构阐释北疆文化特征。着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社会教育活动推广蕴含在这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公主府主人及后世子孙在边疆巩固、国防建设中作出的积极贡献;深挖“册封公主金册”“民族头饰”“金银饰件”、纹饰符号等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形成别具一格的课程体系。

北疆文化里的中华文化符号

在公主府博物馆里陈列着包含盘肠纹(中国结)、如意纹、寿字纹、龙纹等吉祥纹饰的文物,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极具代表性。

这里陈列的龙纹服饰、凤纹轿顶、如意纹彩绘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对清代铜鎏金执壶更具代表性。执壶,也称“注壶”,是隋代出现的酒具。器物为铜胎,整体鎏金,圆口、带盖、束颈、圆鼓腹、圈足,壶腹前端由兽首口部吐出细长上扬的曲形流,壶后端设龙头长柄,与前面的流相呼应。壶盖与颈部饰有如意纹,腹部錾刻团寿字,颈部与壶流处用盘肠纹衔接,整体造型端庄大气。执壶上的纹饰十分独特,壶柄为龙纹,彰显了公主府府邸的皇家气派。盘肠纹即是今天的中国结,由蜿蜒交叉的线条盘结而成,寓意子孙延续、福寿绵长、富贵吉祥。中国结、如意纹、寿字纹、龙纹,不仅是生活于北疆大地的各民族崇尚的纹饰,且已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

image.png

公主府博物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作为研究宫廷文化、草原文化、边疆地区历史的重要物质载体,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增进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知与文化自信,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