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虢国墓地虢仲墓之玉龙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冯广丽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西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虢仲墓是规模较大、等级较高、随葬文物数量较多的一座国君大墓,出土的玉器玉质优良,品类齐全且工艺精湛,多为精绝之作,其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

西周时期盛行以动物为图腾的文化习俗,把对自然界的畏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用一种徽号或保护神来代表。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说文解字》云:“龙,鳞虫之长,能图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风而登天,秋风而潜渊。”龙是吉祥、高贵、神圣、勇敢的象征,具有崇高的地位。在虢仲墓出土的玉龙佩中也多有体现,有红山时期的玉猪龙、商代的环形玉龙、西周早期的玉夔龙、中晚期的长尾龙等,包含了龙早期演变的各类型。现选出虢仲墓中独具特色的几件玉龙精品,以飨读者。

玉猪龙

image.png

出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的作品。由青玉制成,豆青色,半透明,圆雕,通高4.8厘米、最宽处3.1厘米、厚度2厘米。从其头部向下贯一圆穿,颈部可见一横向小穿孔。椭圆眼,鼻间略有皱纹,吻部平齐,双耳耸立,整体呈C形作回首卷尾猪龙状。此猪龙头顶部可见阴刻“田”字纹样,是典型的红山猪龙形象。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猪是财富的象征,故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祈雨求丰年的神器。

红山玉器的造型注重浅雕和浮雕的多样化手法,所选题材多是对仿生动物和自然现象进行的再加工,最鲜明的特色是既讲求整体的形似,也注重关键部位的神似,风格豪放质朴,不加细腻修饰;在制作工艺上,红山玉器的独到之处在于线条勾勒熟练,碾磨技艺精湛,二者相得益彰,经过匠人的精心雕琢,将动物的形象体现得栩栩如生,独到的技艺造就了其古朴苍劲之神韵,此器出于虢国国君墓,玉质上乘、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时代较早,反映了国君对前朝玉器的喜爱。

龙首戈形青玉佩

image.png

出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青玉,冰青色有棕褐斑。通长5.45厘米、最宽处5.1厘米、厚0.35厘米。玉质润泽细腻,半透明。正背面纹样相同。上端为龙首,臣字眼,眼角带勾,张口卷鼻,上唇微卷,长角贴脊。下端为一戈形,三角形锋,有刃,援有脊,锋刃与边刃较锐利。龙口部有一圆穿。

佩玉习俗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殷商时期常见,到了周代随着玉器被赋予道德观念而人格化,用玉的多少、复杂的程度也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龙首戈形青玉佩是罕见的玉器精品,其造型优美,文化内涵丰富,印证了《礼记·玉藻》中“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记载,充分体现了虢国国君的等级、地位和财富,为研究西周礼制、用玉制度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背鸟蚕身玉龙

image.png

出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长6.2厘米、宽2.6厘米、厚0.65厘米。由青玉精制而成,冰青色。阴线片雕,龙首“臣”子眼,张嘴,屈身,“瓶形”高犄角向后翘起,腹部阴刻七道纹饰,分成八节。龙首蚕身,龙背上站一立鸟,鸟形态安详,昂首挺胸,傲然而立,身上刻羽纹,颈下有垂囊,长尾,是中国神话中“金乌负日”的太阳神鸟形象。玉雕巧妙地将龙、蚕、鸟三种形象融合于一体,反映了先秦思想中“蚕为龙精”的观念,是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衔尾玉龙

image.png

出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最大外径5.2厘米、宽1.9厘米、厚0.8 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玉质细腻,半透明。器身为扁平体,龙盘近圆形,龙角贴背,上唇外卷,下唇下勾,尖尾衔于龙口内。正背面纹样相同,臣字形目,眼角带勾,身饰单排重环纹。头顶部有一小斜穿,龙爪处卷曲成一圆穿。其造型特点是龙身盘卷成环形,龙口衔接龙尾。这样的造型源于红山文化C形玉龙,兼具蛇的体态特征,是商周时期玉龙造型演化的特殊形态。

环状玉龙

image.png

出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外径2.6厘米、孔径0.7~0.9厘米、厚1.3厘米。龙首似猪龙,双叶状立耳,方形目微凸,吻部前伸,口微张。整体弯曲成圆环状,身中部有一道浅凹槽。玉质细腻,微透明。

猪与原始农业关系密切,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劳作中捕捉动物特点,以及在龙身上寄托力量和希望,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象征、变形、夸张的手法,制作成温润晶莹、纹理细腻的玉器。环状玉龙来源于现实生活,极富想象力,造型优美、形态逼真、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工匠娴熟的技巧和高超的治玉技艺,善于捕捉特点和长于神韵表达的匠心,而且还洋溢着先民炽热的情感及对生灵美的欣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龙形青白玉佩

image.png

出于虢仲墓内棺盖板上。青白玉。青白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温润细腻,半透明。片雕。龙头上有云纹角,鬃毛后披弯曲,臣字目,眼角带勾,长鼻上卷,吐舌,身饰勾云纹。底端有一短榫,榫中部有一圆穿。高7厘米、宽3.7厘米、厚0.6厘米。

龙形青白玉佩选料精良,玉质致密坚硬、温润光洁。刻工讲究,布局井然有序,边角方圆适度,线条遒劲有力。造型独特,严谨规范,纹饰变化繁复多样。玉佩工艺精湛,具有时代风格和特征,彰显了西周时期成熟的治玉技术,开拓了玉器新时代。精湛琢玉的工艺,承载着虢国人的聪明才智,寄托着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这种特殊形式进入虢国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生活中,形成温润晶莹的玉文化。

C形玉龙

image.png

出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斑。玉质细腻,半透明。龙身皆卷曲成C形。正背面所饰纹样相同,龙长角贴背,龙上唇外翻,臣字目,眼角带勾,口微张,三角形尖尾内卷,身饰重环纹。口部有一小圆穿。最大外径4.5厘米、宽1.2厘米、最厚处0.45厘米。C形玉龙因身体蜷曲呈C形而得名,是红山文化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也是远古时期人类万物有灵的写照。其造型基本承袭商代形制,呈环状。龙身纹饰用单阴线,双阴线雕刻龙的轮廓,龙身以鳞纹、重环纹和卷云纹为主,龙纹由具体转为抽象。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崇拜、商代敬鬼事神的祭祀神灵发展成为西周等级制度的礼仪用器,以及君子比德于玉的装饰佩玉,最终成为贵族阶级权利和地位、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玉夔龙

image.png

出于虢仲墓内棺盖板上。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色斑块。片雕。玉质较细,微透明。夔龙伏首,张口触地,近菱形目,一足前曲而卧,长尾拖地,后端上卷。口部和尾部各有一穿。长4.2厘米、宽2.5厘米、厚0.45厘米。龙头上有宝菌状角,单足伏地而卧,长尾后端上卷,应为文献所谓的一足之夔。夔龙是龙的主要形象之一,夔,形与龙相似,《说文解字》云:“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夔龙纹多出现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上,西周时期也作为玉器的造型出现,与其他龙的造型不同,它的形象多为张口、卷尾,一足的长条形,具有神秘古拙的美感。

虢仲墓出土的龙形玉器,设计思想和古代的祥瑞、瑞应、符瑞、祯祥及礼制尊卑相关联,从新石器时期的图腾崇拜,将其当作保护神,然后发展成为商代敬鬼事神的祭祀神灵,成为权利、身份、地位与财富的象征,为研究西周礼制、用玉制度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