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办馆 展教融合 沉浸式体验传承红色基因——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袁亚妮 鲜于惠子 韩扬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这是百年前汉口繁盛的生动写照,沿着江水奔流的方向,100多座百年老建筑鳞次栉比排布在沿江一线。而今,老建筑修旧如旧,老街区蝶变焕新,掩映于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汉口历史风貌区的核心区域,紧邻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黎黄陂路,每天面对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观众,静静诉说着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过往风云,见证着新时代武汉人民的踔厉奋发。

红墙赤瓦、英雄地标。风雷激荡,江潮陡转。大革命后期,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革命洪流从珠江流域推进至长江流域,大革命中心移师武汉,1927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至武汉,选址在原汉口四民街61号、62号,这里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秘书厅办公的地方,“61号”成为当时中共中央机关的代名词。彼时的江城,群英汇聚,风云蒸腾,中共中央机关在武汉开展国共合作,领导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召开中共五大、八七会议,作出了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一系列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在胜利和失败交替、高潮和低潮跌宕、顺境和逆境接踵间,以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武汉淬炼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化解了大革命失败的重大危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和独立。“61号”见证了早期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被誉为“1927年的中南海”,是全国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2016年9月,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正式开放。

武汉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城市,中共中央在武汉这段历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纪念馆根植“61号”历史内涵,立足阵地革命文物资源,精心提炼“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斗争精神”等主题,积极践行“阵地+社会”开门办馆、“文博+文艺”多元融合理念,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物研究、志愿服务、媒体传播等职能多向发力,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讲好中共中央在武汉的故事,讲好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故事,深入而生动地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打造“61号”系列IP,创建了“‘61号’研学营”“‘61号’小红伢”“‘61号’志愿红”,以及“行走的大思政课”“我们的节日”等多个品牌。策划了“理想与忠贞——革命伉俪在武汉”“不爱红装爱武装——纪念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队成立纪念展”“灯塔照耀中国——中共中央驻地联展(1921—1949)”等20余个精品原创展览。每年举办、引进、输出展览10余个,开展特色化、品牌化展教活动50余场,年均覆盖观众近300万人次。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是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关成果荣获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精品项目,全国文物好新闻奖,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精品奖等,已成为全国开展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常展常新 彰显时代精神

纪念馆依托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和毗邻的唐生智公馆、怡和洋行公寓三栋历史建筑建立,占地面积24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不足45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以中共中央在武汉为切入点,设立1个基本陈列、31个复原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展示大革命后期中共中央在武汉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以及作出的一系列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在武汉”基本陈列依托唐生智公馆设立,以1926年9月至1927年10月党中央在武汉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主线,用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文献、档案、油画、雕塑、场景复原等综合展示手段,从“革命中心北移与中共中央迁汉”“大革命局部失败与中共五大”“革命危机加深与中共应对危机的努力”“大革命全面失败与八七会议召开”和“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和中共中央离汉”等五个部分反映党在大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以及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战争兴起这一历史性转折中的艰难抉择,生动阐释了我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和独立,在危机中孕育新机的命运抉择和史诗篇章。

复原陈列依托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设立,恢复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室,中共中央秘书厅办公室,陈独秀、蔡和森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办公室及卧室共31处中共中央机关原貌,再现中共中央在武汉奋斗的峥嵘岁月。

纪念馆在建馆之初仅有一处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临展厅。要想克服场地限制,就要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创新展览区域,深挖文物内涵,让严肃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向社会大众,历史映照现实,感召时代新人。想方设法做到处处沉浸、时时沉浸,移步易景,常展常新,全面提升观众观展体验,意在把观众“请进来”更能“留下来”,离开后“还想来”。近年来,纪念馆以“小切口”诠释“大主题”,策划出20余个精品原创临时展览,在全国各省市巡展达200余次,获得观众的高度评价。

展教融合 激活观众共鸣

202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原创展览“理想与忠贞——革命伉俪在武汉”正式开幕,一经推出就广受观众欢迎,口碑爆棚,被各地纪念馆、企业、景区、社区争相引进。展览通过讲述九对在党的历史上,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武汉战斗过的著名革命伉俪代表跨越百年的革命爱情故事,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开展当天,还举办了革命伉俪及当代公安消防、医疗教育战线的伉俪故事展演活动,并邀请赵世炎、夏之栩伉俪之孙赵新炎先生现场分享祖父母的爱情故事。

为进一步挖掘展览内容,提升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实效,纪念馆官微还持续推出了“理想与忠贞——革命伉俪在武汉”原创“展说”系列故事,并联合民政部门在七夕传统节日当天开展“一生一‘誓’‘照’见幸福——‘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全国首创在纪念馆举行新人结婚证颁证仪式。通过“感恩先烈 ‘誓’表忠贞”“双双领证 心心相‘印’”“传承薪火 ‘照’见幸福”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将浪漫的七夕传统节日、新人领证与革命精神有机结合,走“新”又走“心”,展览叙事中体现的家国情怀、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得到广为传播,现场气氛热烈而感人,30余家媒体竞相报道。

为破解空间限制,延伸展陈空间,纪念馆将大门入口处、基本陈列展厅旁的职工停车巷道改造为多功能展示墙。在改造过程中,先腾挪再融合,在馆外解决职工停车问题,用冲孔板把巷道围墙改造成与机关旧址的大面积红墙风格相融合的多功能展墙,集展览展示和文创市集功能于一体。这里成了“入馆即可达”的第一个展厅,观众站在馆外就能被馆内沉浸式展区吸引入馆参观。解决了“场馆硬环境”问题,接着为观众提供“文化软产品”。国庆期间,纪念馆依托“红墙”量身定制,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联合展出“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同时联合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杂技团推出国庆专场“中国力量”红色文艺展演,“红墙”“红展”+“红色文艺”,浓浓的“中国红”当天吸引了5000余人次来馆沉浸式体验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2023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弘扬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纪念馆联合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红墙”推出“没有调查 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调查研究”专题展,深受观众喜爱。物理空间的融合、精品展览和红色文艺的加持,有效激活了观众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此外,纪念馆还深化展览“外交”,坚持将展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2023年全年引进、输出“周恩来与南开精神特展”等10余个高质量临时展览,开展31场省内外巡展,点面结合,覆盖景区、企业、社区、学校、机关、军营和乡村等区域观众120万人次。

文博+文艺 打造“61号”IP

“61号”是1927年中共中央机关在武汉的代号,纪念馆据此推出“61号”红色IP,打造独具特色的“61号”红色教育品牌,让“61号”的红色火种在新时代迸发新的光彩。“教育”是“征集、保护、研究、展览、传播”等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展览本身就是最大的教育产品。策划展教活动与策划展览一样,从观众体验视角出发,细分受众,因地制宜,践行“社会+”开门办馆、“文艺+”多元融合理念,秉承“历史映照现实”的宗旨,围绕文物资源和展览内容的重点亮点,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才能使教育作用最大化,使不同受众群体产生共情共鸣共振。2023年以来,纪念馆围绕馆藏资源,尤其是展览资源开展多元化、特色化、常态化的社教活动,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中共中央在武汉”红色情景剧、面向以党员和青年群体为主的“行走的大思政课”文艺宣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我们的节日”、面向老年群体的“61号·红途”银发行、面对青少年的“61号”小红伢研学营、面向高校学子的“红色文物进校园”等34场系列社教活动。高频次的精品社教活动对仅10余人的中小型纪念馆是不小的挑战,活动覆盖线上线下130万人次,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各级媒体报道达1000余次,“61号”红色IP走进企业、社区、校园,走进广大群众心中,强势出圈。由纪念馆原创编排的《大山的女儿》《两封遗书》《千万捐赠见初心》《秋之白华》《山居中秋 对月怀人》等一批兼具历史内涵和时代艺术的精品原创红色文艺宣讲剧目,实现由“文博+文艺”1.0版直接引进文艺院团作品到自编自创2.0版的升级。

为进一步提升“61号”红色IP传播影响力,深层次激活观众共情共鸣,纪念馆馆长袁亚妮亲自策划,反复打磨剧本,举全馆之力,融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创研中心等各方资源,历时半年匠心打造大型原创沉浸式实景剧《探路——中共中央在武汉》,2024年元旦在纪念馆成功首演,这是更高品质的文博+文艺3.0版红色文化产品。一是题材出新,为红色场馆多元化开展党史教育增添了新动能,主题内容以1927年中共中央在武汉开展国共合作,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历史背景,全景式、立体式展现我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和独立,在危机中孕育新机的命运抉择和史诗篇章,引人深思,激人奋进;二是全景沉浸,整个场馆就是一个大剧场,通过讲述与表演、观展与观剧、场景与情景多层次融合,重构展览空间,重塑观演关系,观众“零距离”与领袖人物面对面,变身“参与者”“革命者”,融入场景中体验角色,深度贴合观众需求,观众成为作品的共同缔造者;三是匠心打造,全过程高品质推进,精心打磨剧本不下10次,邀请湖北省著名党史专家严格把关,武汉人民艺术剧院选派优秀导演执导,国家一级演员路羽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20名优秀青年演员出演该剧主要角色。从表演、舞美、造型、灯光、音乐、宣发等全流程高品质打造,力求通过具有时代质感与戏剧张力的场景再现、情景联动,共同为观众献上一场完全沉浸的“文博+文艺”大餐。

该剧一经推出得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30余家主流媒体轮番报道,党史学界高度称赞,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实为学术成果走向人民大众的成功探索,应广大观众要求,后续将进行常态化演出。

思政教育 共建精神家园

2023年11月,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校联盟共建‘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工作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公布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全国百优资源精品项目名单。项目依托全国首批“大思政课教学基地”平台,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等12所学校共建“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将“校园思政课”与红色场馆“社会思政课”串联融通,通过“行走的大思政课”“红色文物进校园”“薪火课堂”“武汉英雄故事会·长江青年宣讲团”等系列活动,推动革命文物“活”起来,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全面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精心打造“文物进校园”品牌社教活动,相继将革命文物送至南开大学、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等大专院校,让学生与革命文物“亲密接触”,增进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爱国情操,真正做到以物知史、以物证史。在场学生纷纷表示,第一次跟文物的亲密接触,感觉好像穿越了时光,近距离感受到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事迹和壮烈辉煌的革命生涯。同时,为了提高文物研究成果转化率,让躺在库房、展厅里的5000余件文物“活”起来,纪念馆首期遴选出一部分珍贵文物,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建立“61号”编辑社,将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历史、文学系的大学实习生纳入创作团队,由纪念馆内研究人员担任导师,指导大学生开展文物研究与故事创作,从小文物、小主题入手,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蕴涵的时代精神。以微信公众号为阵地,开创“物语”“读报”“史论”等文物藏品研究专栏,推出《电影〈悬崖之上〉的同款汽车》等数十篇文章,达10万余字,文物研究成果的曝光率大幅提升,这些真实、感人的珍贵文物,从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让红色记忆变得鲜活可爱。

2023年,依托“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平台,组建“61号”志愿红志愿服务团队,按照纪念馆统筹组织、广泛合作共建、志愿者自我管理的工作路径,专门成立志愿者社会实践部,馆校共建与社会招募双举并措,根据年龄、特长、专业分组分级差异化培训指导,划分周末、工作日、长期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志愿者广泛参与到观众引导、参观讲解、社会教育、陈列展览、保管研究、媒体传播和办公行政等多个岗位工作中。以全馆业务为中心,因地制宜,细分职责,打造形成“61号”小红伢、红色讲解队、艺术团、剧创社、编辑社和“开讲啦”公益精品微课堂等子系列品牌,让每一位志愿者在纪念馆都能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志愿者和纪念馆的“双向奔赴”。仅2023年一年时间,“61号”志愿红服务团队总人数达568人,志愿者与本馆在编人数比接近38∶1,服务观众总量超过100万人次,每位志愿者年度平均服务时长达100小时,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纪念馆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共同参与共同缔造的精神家园。2023年12月5日,与武汉大学等12所高校成立湖北省首个高校志愿者联盟“61号”志愿红,开发上线湖北省内首个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持续扩大纪念馆“社会课堂”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助推“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建设走向系统化、智慧化,协同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力。

内容为王 创新多维传播

多年来,纪念馆坚持“内容为王”,深耕细作,长期开展博物馆学、红色文化、文物研究等人文社科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足迹》《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书——连环画中的红色经典》《光影寻踪》等画册、读物,发表各类专业论文数十篇,依托展览资源开发20多个种类的红色文化产品,并赴尼日利亚参加“中国文创产品展示周”活动。2023年,参加“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3”“中共早期历史红色场馆工作交流会”,分别作了题为《展教融合创新,沉浸式体验传承红色基因》《开门办馆 展教结合 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的发言,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肯定。论文《从“大课堂”到“大实践”:革命类纪念馆在大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探索》《浅析纪念馆陈列展览多元化发展模式——以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为例》获得湖北省博物馆协会2023年学术论文二、三等奖,论文《1927年武汉总同盟罢工述论》收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委托重点项目《中共中央在武汉(1927.4—1927.10)》一书。这是一支专业技术过硬、活力干劲十足的团队,2023年获评武汉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守住舆论宣传阵地,立体式矩阵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力跃级提升。在媒体传播方面,纪念馆以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主阵地,联动外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构建起媒体传播矩阵,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构建集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等于一体的多媒体宣传矩阵,通过云展览、云讲解、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持续推进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新媒体矩阵,营造线上线下一体化、馆内馆外相结合的数字化新体验。强化自媒体平台运营是纪念馆日常工作重点,纪念馆突破人才瓶颈,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做到“人人都是讲解员,全员都是宣传员”。在对外宣传方面,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宣传品牌,设有“展说”“物语”“读报”“那年今日”“馆校联盟”“志愿星火”等10余个版块,2023年全年累计发布260篇原创推文,阅读量达25万人次,粉丝关注量达22万人。同时,联动外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构建起媒体传播矩阵,让媒体力量贯穿在每一场活动的事前预告、事中宣传、事后总结的良性传播中,全年累计得到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北日报等中央、省市各级主流媒体报道1000余次,真正做到报刊上有图文、电视上有画面、广播里有声音、网络上有点击,纪念馆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赓续红色血脉,谱写当代华章。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活化利用革命文物,从观众体验视角出发,守正创新,讲好党的故事和英雄城市的故事,打造高品质的红色文化品牌,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繁荣贡献博物馆力量!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