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骆驼祥子博物馆 走近老舍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郭静

骆驼祥子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是依托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老舍故居辟建的一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一座以现代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20世纪30年代中期,老舍先生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以及小说《文博士》《我这一辈子》等一批优秀作品。2010年,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修缮并免费对外开放的骆驼祥子博物馆,无论是屋顶翻新的红瓦、原色做旧的木质门窗、门口伫立的老银杏树、满墙的爬山虎,还是泛着淡光的青石板和复古细拉花墙面,都尽可能地还原了老舍先生当年居住时的优雅环境。

image.png

骆驼祥子博物馆以老舍故居的一楼为主,分为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和青岛厅五个展陈部分,全面展示了老舍先生在青岛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

序厅里墨色的前言和威武的兵器拉启老舍先生文武交融人生的序幕。这里是老舍先生当年在此摆放兵器的地方。老舍虽然是一代文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武术爱好者。当年在青岛时,他每天要坚持在小院里练剑打拳一个小时,即使刮风下雨也要坚持一刻钟,从未停息。

版本厅展出的是国内出版的各种版本《骆驼祥子》,包括连环画、线装本以及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必读的丛书等。各种语言、各时期版本的《骆驼祥子》体现了文化无国界的沟通,因此打造了收藏《骆驼祥子》版本数量第一的博物馆。这里有1939年人间书屋出版的第一个版本《骆驼祥子》,有1945年美国发行的英文版本(第一个国外发行版本)。当时老舍先生到美国进行文学交流,发现自己的小说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文,并且是当时美国的一部畅销书,但很遗憾的是,将《骆驼祥子》的悲剧结尾改编成了一个喜剧。此外,展厅内还展示有希伯来语、捷克语、法语、日语等版本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前后被翻译成了30多种语言、40多个版本,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翻译成语言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厅是孕育《骆驼祥子》的襁褓,老舍先生在这里完成了不朽巨著《骆驼祥子》。展厅内悬挂有老舍先生的结婚照、全家福,还陈列了当年他使用过的毛笔、养水仙花用的花盆,以及收集的名人印谱等。展厅内收藏着《骆驼祥子》手稿复印件,虽然它是一个复印件,但却是非常珍贵的。在1949年以前诸多老舍先生创作的小说手稿中,目前在世的只有《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两部。当年这份手稿被抄走,摆在上海图书馆的大广场上准备焚烧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这份手稿,就趁人不备夹带了出来,交给他的一个馆员,并叮嘱他以后要物归原主,但是很遗憾这份手稿已经流失海外。有幸的是当时科技比较发达的上海图书馆对其作了复印作留存,并交给了老舍先生的长女舒济。在骆驼祥子博物馆开馆之际,舒济将这份手稿的复印件无偿捐赠给了博物馆。

image.png

在“艺术厅”里,《骆驼祥子》被改编成京剧、曲剧、话剧以及电影、电视剧、评剧、和舞蹈等多种形式,并利用现代影像手段展现了《骆驼祥子》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展厅内还展示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从1957年至2010年不同时期的骆驼祥子演出剧照,以及电影、电视剧、曲剧的剧照及蜡染版的海报。大屏幕上播放的是老舍先生去世前7个月留下的最后声音,他的一生并未留下什么影音资料,这是他在1966年1月接受日本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录下来的,这份影音资料弥足珍贵,只有在骆驼祥子博物馆才能听到。

青岛厅讲述的是老舍先生在青岛的岁月,展柜中陈列的都是他在这里创作的作品,其中展出的《老舍青岛文集》(全五卷)是我国第一部文学家的地域作品全集。1934年老舍先生应国立山大的邀请来到青岛任教,在这里他住过几处寓所,当属黄县路12号寓所居住的时间最长,也是在这里写作了大量的作品。老舍先生在青岛创作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散文《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以及《老牛破车》《文博士》《我这一辈子》《月牙集》等,这些见证了他走向辉煌的历程。

image.png

老舍之子舒乙曾说:“青岛对老舍有着重大的意义,造就了他人生中三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老舍先生来到青岛以后,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在这里他辞去教务,以写作为生;其二,他在这里写下了重要的作品《骆驼祥子》,在全世界有着很高的声誉;第三,他从这里走向了抗战的道路,成为了统一战线中文化界的领袖,青岛成为了他起步的地方。”

展柜中有一本《索引》(老舍《骆驼祥子》),是武汉大学的一项研究课题,用大型计算机计算这部14万字的《骆驼祥子》,经计算之后,这部长篇小说只用了2000多个不同的汉字,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只有900多字,而在我国读完小学的学生要学会3500个汉字,这就是说读完小学就可以读懂《骆驼祥子》,这也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写这部小说基本上用的都是大白话,可谓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庭院当中有两尊雕塑,一尊是老舍先生的头像,写着“1899—1966”。老舍先生是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小羊圈胡同,于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太平湖,终年67岁。另一尊雕塑是人力车夫原型。墙上设有《骆驼祥子》陶版画,由我国著名连环画家孙之儁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是最符合老舍先生塑造的骆驼祥子人物形象,也是他最认可的。院内“祥子行动路线图”由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根据父亲创作的《骆驼祥子》亲笔绘制,图中画了祥子七次的行动路线,像街道的名称如新街口、西直门、公主坟等地在现在的北京都可以找到,这也反映了老舍先生现实主义的写作特点。

骆驼祥子博物馆建馆已13年有余,目前以静态化展览展陈为主,延伸功能较少,没有配套的文创产品,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业态,与其他发达城市博物馆还有较大差距。为弥补博物馆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的短板,博物馆立足自身文物、文化特色,发挥文化名人资源优势,摒弃单一展陈、等客上门的旧管理运行模式,在原创社会教育活动方面进行了诸多新尝试。举办了“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月阅读主题活动、“老舍家珍特展”“老舍先生和他的邻居们”油画展等多项活动,让广大民众和游客共同见证老舍先生及其家人的重要时刻,铭记其百年岁月,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老舍,了解文化,扩大经典作品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

以博物馆为中心,以社会为舞台,以民众为根本主旨打造的“走近老舍”公益诵读课堂活动,选取流动的地点、流动的人群、流动的作品,融合作品朗读、实物观瞻、馆藏展示等形式,延伸未成年人社会课堂,扩展社区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文学作品赏读,增强文化自信,让参与者在轻松、欢快的环境里寓教于乐、重温历史、鉴赏精品。

首创推出街区实景沉浸式话剧《寻找老舍先生》,以山东大学学生寻找舒庆春的足迹为引线,将老舍先生在青岛创作的《断魂枪》《月牙儿》《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的片段串联,提炼出最能代表博物馆特点的文化符号、历史符号、名人符号、建筑符号,融入故事性和诠释性,讲述老舍先生的生平及其在青岛的生活和创作经历,用博物馆独有的人文故事性、文学故事性、精品故事性,再现博物馆双重身份的文化内涵。

名人故居和名人作品是传承历史记忆和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让城市的记忆有了纵深开阔的驰骋空间。骆驼祥子博物馆追随文人墨客足迹,发掘青岛历史文化内涵,力争打破博物馆固定馆舍和静态展览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名人故居的文化传播范围。今后将在博物馆研学参观、沉浸式体验、文创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摸索和尝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宣传和教育功能,深度发挥文物资源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