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调研与践行——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委会2023学术年会简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冯朝晖

2023年12月,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在广东省连州市召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与践行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度学术年会。会上,来自文物、规划、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演讲,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诸多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题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主题讲座中,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历程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普及和展望。他以亲身经历,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事例,生动阐述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深刻分析、归纳了乡村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多样化、文化景观多样化、建筑形式多样化、生活环境多样化、生产内容多样化、饮食习惯多样化、休闲方式多样化、民间习俗多样化、技艺传承多样化等特性。他还通过陕西宝鸡民众、贵州黎平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事迹,藏羌碉楼与村寨保护,吐鲁番坎儿井抢救保护等案例的分享,强调民众是文化遗产的主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既要注重物质要素的保护,同时也要加强生活习俗、文化艺术节庆等非物质要素的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坚守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保护工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文化遗产。

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也应顺势而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古村镇专委会主任委员郑国珍在学术报告中,对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建议进行数字文物、数字名镇名村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农村产业产品产量的数字化赋能,促进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养生体验、绿色兴农等产业的发展,以数字化再现传统村落生命活力。近年来,福建省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收录永泰民间幸存的契约文书23000余件,依托数字化手段进行归类整理,出版《福建民间契约文书》一套50册,为研究者提供了科学严谨的资料;将互联网教育模式引入闲置的乡村校舍,丰富乡村文化建设,为传统村落注入新活力。

对传统村落进行学理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文博领域关注的热点,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传统村落的保护已从一座座单体建筑,深入到集中连片的传统村落格局乃至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王力军,基于生态环境学和社会人类学的视角,阐述了对传统村落价值的再认识。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单彦名,阐述了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传统村落的发展策略。她以北京为例,分析了传统村落大多沿古道、长城、河流分布的特点。对于传统农业型村落,宜采用原始状态呈现、伴随简单观光的保护模式;对于静态观光型村落,宜采用发展特色观光、客栈民宿、度假山庄的保护模式;对于综合发展型村落,宜采用开发建筑观光、民居博物馆、村落景区、民俗体验的保护模式;对于特色发展型村落,宜采用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教育科普+文化创意的多元发展模式。

此次会议的主办地广东省连州市,从秦汉至明清,一直都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古驿道,与广州、韶州(今韶关)并称为“岭南三州”。历代先民沿着这条古驿道安村立寨,繁衍子孙,留下了一处处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近现代以来随着这条古道的废弃,连州成了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也因此保住了一批原汁原味的古村、古道,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分析了连州传统村落的形成与特色,对其保护发展模式和实践探索进行了归纳。目前,在广东省政府的重视下,连州境内的骑田岭秦汉古驿道上的石板路、古桥、古凉亭已基本恢复原貌,沿线传统村落也进行了特色改造。他认为,利用传统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发展特色旅游,是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发展旅游不仅给村民带来了财富,也让村民们意识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更增强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

广东工业大学历史村镇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介绍了连州古道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西塘村基地的保护利用实践。她认为,古驿道保护和乡村振兴应相辅相成。首先应抓住古驿道线性空间特点和古村的关系,用好特有的历史价值、情感认同价值和景观价值,发挥文化振兴的深层次作用,把丰富的遗产变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产;其次要加强多方位联动、多资源整合,保护和延续资源利用与环境演进,带动和促进产业、人才、生态等多方位振兴。前不久荣获全国古村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的东陂镇西塘村,就是如今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大城市沦陷,许多高校沿着骑田岭古驿道迁往山区办学。当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曾两次搬到西塘村办学,至今村里仍完整保留着东茂祖厅、陈氏宗祠、双桂门楼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塘村在村落整体风貌保护、省立文理学院办学历史挖掘、文化景观营造、教育研学体验、特色民俗旅游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堪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范例。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熊建华的报告,对湖南省国保集中连片传统村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湖南有28个国保省保集中连片传统村落,通过10年持续不断地努力,这些村落在人居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发展。熊建华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揭示了这些传统村落的发展与文物保护项目的关联度。因文物资源助力,目前28个村落中有5个4A景区、9个3A景区,3个村子年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60%以上的村子接近小康水平。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对所在村落的发展助力明显,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改善、收入的提高、文化生活的多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提高等方面。文物资源与农业或产业资源高度融合的村落,一般综合发展水平较高。文物资源成片且保护工作开展得早、资源禀赋发掘相对充分的村落,发展绩效越明显。他建议通过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改善传统建筑居住功能,加强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相关产业发展,从政策、制度层面活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此外,中国市场学会文旅文创研究院院长何健,从文旅融合和活力再造的角度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进行了探讨;衢州市博物馆文博研究员汤春山以衢州为例,介绍了乡村博物馆带动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对本次学术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做到了五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有形、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三是从点到线、到区域、点线面的结合,四是文化传承和数字化赋能的结合,五是学术研讨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结合。希望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委会持续发挥学术平台作用,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凝聚各方力量,让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合理活化利用,服务当代,造福未来。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