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博物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作用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坚决扛起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阵地重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博物馆力量。

多维度发挥博物馆阵地作用 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多维度发挥阵地作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开展“同心共筑壮美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文化”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打造成专题展览,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在边疆民族地区稳边固边兴边安边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地方高校、中小学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积极拓宽宣传展示平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矩阵,拍摄国际在线“Treasure in Guangxi”系列英文短视频栏目、“和文物去旅行”主题宣传片、《馆长说》《和文物去旅行》等线上系列短视频、《铜鼓——穿越时空的青铜瑰宝》直播等,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营造,在露天展示园(广西民族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园和廉洁文化展示园,将民族文化与清廉文化有机融合,把广西民族博物馆打造成为社会各界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首选地,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打卡地”。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队,开展“五彩八桂——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等活动,年均开展民族文化主题社教活动、主题研学活动300多场,受众人数约30万人(次),博物馆讲解接待逾1000批次,接待观众量逾120万人次。

持续擦亮“畅享民歌”“广西民族志影展”活动品牌 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畅享民歌”“广西民族志影展”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创办的活动品牌。“畅享民歌”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9届,延伸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促进民族文化品牌多元化发展,推进优秀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培育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唱支山歌给党听——第八届‘畅享民歌’活动”获评为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2023年举办的第九届“畅享民歌”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多彩民歌颂中华”主题,历时5个月,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征集147首民歌,并评出十大民歌金曲,获得媒体广泛关注,传播量逾844万次。

“广西民族志影展”通过民族志纪录片展示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透射中华文明独特的光彩,唤醒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提升文化自信,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已连续举办7届,征集影片1000余部,创新性地探索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形式、新方法,在国内影视人类学研究领域和同类影展中具有相当影响力。2022年的影展以“自信·认同”为主题,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深入推进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

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核心,将分布广西各地的10座民族生态博物馆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核心,辐射广西各地的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模式。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1+10”概念中的“1”发挥“龙头”地位和作用,将民族生态博物馆逐步建成生动有效地收藏、保护、研究、传承、展示与开发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网络,构筑起独具广西特色的生态博物馆群,被学术界誉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为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指导下,拟将更多新建设的各种类别生态博物馆纳入建设管理体系,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提升为“1+N”工程,更加有效推动全区生态博物馆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策划推出系列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陈列展览

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打造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精品文物陈列。构建以“壮族文化展”“铜鼓文化展”“五彩八桂”等基本陈列为主线,各类专题展览为辅线的陈列展览体系,全面、生动地展示广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的累累硕果。固定陈列“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是全国首个以壮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展览,也是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中首个获奖的民族专题展览。

2023年改造提升“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展出铜鼓等相关文物的数量从原来不足50件(套)增加到100余件(套),增加观众互动体验项目、多媒体演示等,从展陈内容、形式设计、展览方式进行全面提升,突显铜鼓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策划推出多个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临时展览,其中“走读广西·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三江侗族自治县碑刻拓片文书古籍专题展”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策划推出“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服饰文化展”等多个展览在国内外博物馆巡展,宣传展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2023年,该展览赴卢森堡参加“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充分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提高文物保护研究阐释水平 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

创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利用模式,开展“铜鼓文化基因库”建设,建成目前世界上资料最完备的铜鼓专业数据库,组织编纂《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广西卷》,开展馆藏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依托本馆的“广西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岗位等科研基地,紧密围绕民族历史、农耕文化、铜鼓文化、民族纺织品、花山岩画等开展学术研究,开展课题项目研究8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4项、国家文物局和省部级项目25项,发表学术论文559篇,其中SCI论文30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9篇,出版学术著作、科普读物、图录等38部。研究团队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法国人类博物馆、越南国家博物馆等多家国外相关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学术研究,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等发表文章,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活”化利用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研发“广西12世居民族娃卡通”“花山岩画”“铜鼓”“壮锦”“同心”系列等700多种(款)、量产10万多件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18项。开展“博物馆+”跨界合作,与多个景区、酒店、机场合作,共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基地,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与多个高校在文创研发、产业研究、教学实践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广西民族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