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推介活动”获奖书目优秀图书书目

发布时间:2015-06-11

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1.《东北考古学研究(一)》

-011.jpg

赵宾福著科学出版社  2014 年3 月第1 版1 印定价:198 元

这是一部关于东北地区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研究的专题论文集,共计收录论文32 篇,主要内容包括了对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各类文化源流谱系的梳理、生产生活模式的复原以及具体遗存的脉络分析。并总结了在考古教学方面诸多经验,对未来考古专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


2.《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合理利用经验集萃》

-012.jpg

国家文物局编文物出版社  2014 年10 月第1 版1 印定价:98 元

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北京市文物局、武侯祠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内蒙古博物院、黟县西递村、重庆红岩联线、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国内十二家文物行政管理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在文物合理利用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创新经验。


3.《陕西博物馆百年史(1909-2009)》

-013.jpg

张礼智著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  2014 年9 月第1 版1 印定价:120 元

该书首次以一个省的博物馆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全面地梳理、总结了百年来陕西博物馆的发展轨迹,细致地叙述了博物馆丰富多彩的业务活动,生动地记述了为陕西博物馆事业付出心血、作出贡献的人物。全书材料丰富,脉络清楚,论点鲜明,从体例结构到内容叙述,都体现了一些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和新的探索,使读者对陕西博物馆百年历史有了充分的认识。


4.《中国古代居民体质人类学研究》

-014.jpg

朱泓著科学出版社  2014 年8 月第1 版1 印定价:198 元

本书收录52 篇论文,对中国古代居民的体质人类学进行了研究探讨,将人类学的传统研究方式与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研究中国古代人种问题,并积极吸收现代西方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新方法和新理论,最终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自身特点的古人种学研究体系。


5.《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修订版)》

-015.jpg

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编文物出版社  2014 年1 月第2 版1 印定价:90 元

对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概念、时间、范围、内容及组织管理,文物认定与登录,普查平台业务流程,信息采集,任务与成果形式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与阐释。

同时增加了《馆藏文物登录规范》,并依此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写;增加了相关文件,如财政部教育部等联合发文、试点文件等;删去了软件部分,对今后普查工作有更为有力的指导作用。


6.《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

-021.jpg

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编著吴健主编  文物出版社2014 年10 月第1 版1 印定价:90 元

系统从遗址疏干排水、土遗址保护、独木舟脱水保护、遗址厅通风除湿工程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跨湖桥遗址的原址保护情况。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理论分析较为深入,实践应用比较有效。《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的出版对全国其他遗址,尤其是南方的土遗址的原址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永顺老司城(上中下册)》

-022.jpg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科学出版社  2014 年3 月第1 版1 印定价:980 元

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是研究土司制度的珍贵案例。永顺老司城遗址城市分区明确,功能齐全,充分反映了永顺土司的历史图景,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复原土司社会内部结构和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案例。墓地出土的彭世麒、彭宗舜、彭翼南及一些土司眷属的墓志铭,还是研究土司社会的珍贵史料。


8.《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025.jpg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著科学出版社  2014 年11 月第1 版1 印定价:180 元

以天竺佛教史迹开端,从西到东,分别研究了丝绸之路上的天竺、新疆、北方、南方佛教史迹中的有关佛教考古的问题,以佛教石窟寺壁画、塑像等具体考古发现,结合佛典展开研究,考察佛典和石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透视中印佛教交流,寻找中印佛教石窟中各因素的发展、演变和流传过程。作者专涉佛教考古研究领域, 得益于早年的语言学习, 熟练掌握英文、德文、梵文, 并能阅读法文、吐火罗文等文献,能直接阅读佛教原典,查找国内外诸多有关佛教考古的文献,同时在与国内外学者直接交流过程中, 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此过程中, 作者多次考察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寺, 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不断验证自己的学术观点。


9.《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全二册)》

-016.jpg

李崇峰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1 月第1 版1 印定价:248 元

以天竺佛教史迹开端,从西到东,分别研究了丝绸之路上的天竺、新疆、北方、南方佛教史迹中的有关佛教考古的问题,以佛教石窟寺壁画、塑像等具体考古发现,结合佛典展开研究,考察佛典和石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透视中印佛教交流,寻找中印佛教石窟中各因素的发展、演变和流传过程。作者专涉佛教考古研究领域, 得益于早年的语言学习, 熟练掌握英文、德文、梵文, 并能阅读法文、吐火罗文等文献,能直接阅读佛教原典,查找国内外诸多有关佛教考古的文献,同时在与国内外学者直接交流过程中, 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此过程中, 作者多次考察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寺, 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不断验证自己的学术观点。


10.《磨砺集:韩汝玢冶金史论文选》

-017.jpg

韩汝玢著科学出版社  2014 年12 月第1 版1 印定价:158 元

是韩汝玢参加冶金史研究37 年发表在国内外多种刊物文章的汇集,涉及有关冶金史研究方法、有色史、钢铁史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发表的英文文章,对于阐明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时代的冶金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冶金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1.《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

-018.jpg

权奎山著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编文物出版社  2014 年5 月第1 版1 印定价:299 元

权奎山先生长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精)》收集了权奎山先生生前陶瓷考古研究文章近四十篇,其中几篇为尚未发表的手稿,基本反映了权奎山先生陶瓷考古研究的学术水平,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及制瓷手工业的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章。


12.《夏商周考古探研》

-019.jpg

刘绪著科学出版社  2014 年8 月第1 版1 印定价:150 元

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夏文化研究,涉及夏与夏文化的年代、夏文化的特征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二是商文化研究,涉及夏商文化分界的探讨;西亳说存在的问题;早商文化的推断及商文化分布四域的考察等。三是两周文化研究,涉及考古发现对周初分封的验证;晋文化与晋侯墓地的研究;燕文化与京津地区相关遗存的认识;周原考古的若干思考以及对近年重要两周墓葬新发现的述评。四是其他与夏商周考古有关的研究,如田野考古存在的一些问题;夏商周陶瓷发展史的初步探讨;春秋丧葬制度等。


13.《仙人洞与吊桶环》

-020.jpg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  2014 年8 月第1 版1 印定价:320 元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1995 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 年3 月被评为中国20 世纪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01 年6 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有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上下两层地层堆积,上层距今约9000—14000 年,下层距今约15000—20000 年。在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是中国南方出土物最多的洞穴,其中陶片最早的年代约12000 年左右,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陶制品之一。两处遗址都有野生稻和人工稻的线索,对吊桶环遗址的稻作植硅石分析显示了将野生稻驯化为人工稻的历程,证实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仙人洞与吊桶环》为该遗址的发掘研究资料。


14.《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

-023.jpg

马世长著商务印书馆  2014 年9 月第1 版1 印定价:180 元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保存下了丰富且大量的佛教遗迹和遗物,其中佛教石窟遗迹的地域分布之广、保存数量之多、绵延时间之长,属世界罕见,对其研究成果亦颇为丰富。本书作者将考古学的方法运用到中国石窟的年代分析以及石窟美术演变的探索与归纳,同时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使佛教石窟美术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在考古还是在艺术史领域,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利用现代科技条件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金属冶铸技术的发生与发展,系统揭示了青铜冶炼、生铁冶炼制钢、金属锌冶炼技术、金冶炼等的技术、传播、交流与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影响及意义,对从技术条件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5.《中国古代金属冶铸文明新探》

-024.jpg

陈建立著科学出版社  2014 年3 月第1 版1 印定价:220 元

围绕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关键问题,针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陶质文物酥粉、彩绘脱落等病害,通过陶质文物病害机理研究、颜料调和剂分析检测研究,研发出考古发掘现场具有可控去除特性的固形材料及加固技艺;科学评估了TEOS 改性材料加固酥粉陶胎的性能;并对彩绘加固保护材料性能实施科学评估。研究制定了考古现场保护流程及陶质彩绘文物保护行业标准,使我国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实施了科技示范和推广应用。


Copyright Reserved 2022 版权所有 中国文物报社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